互联网管理条例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公众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
2022年4月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决定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管理办法
经过多轮的业内征求意见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终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的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一个月至6月9日。
助贷、联合贷款等互联网贷款是近年来银行业兴起的新型贷款方式,银行通常与互联网平台、小贷公司等外部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实现贷款的纯线上审核、放贷等。
不过,作为新兴的贷款类型,互联网贷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隐患。银保监会上述负责人称,与传统线下贷款模式相比,互联网贷款具有依托大数据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无人工或极少人工干预、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在提高贷款效率、创新风险评估手段、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贷款业务也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和风险隐患。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现行相关管理办法未完全覆盖上述问题,且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对客户进行线上认证,实际上已突破了面谈面签和实地调查等规定。因此,有必要尽快补齐制度短板,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规范发展。
实际上,该文件此前已在业内小范围征求过意见,相比于前期业内流传的版本,《办法》稍作修改,主要变化表现在对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上限的调整,互联网贷款采用受托支付方式不设定具体场景要求等。
例如,《办法》指出,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这与此前业内流传的征求意见稿版本稍有不同,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上限从30万降到20万。
《办法》还加强贷款支付和资金用途管理。贷款资金用途应当明确、合法,不得用于购房或偿还住房抵押贷款、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不得用于固定资产和股本权益性投资等。
此外,在过渡期安排方面,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为《办法》实施之日起2年。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什么意思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是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不设线下网点,由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联合设立的纯数字银行。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主要特征:
1、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本质上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又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总结起来有四个主要特征:银行办银行、完全市场化、金融科技属性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定位。
2、“银行办银行”。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是由国有控股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包含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所以其性质上不属于民营银行。而参照监管相关要求,发起人单一股东及关联股东的持股比例不高于30%。如百信银行创立时中信银行占股70%,百度公司占股30%,双方在董事会上均握有一票否决权。
由于股权结构上的设计,中信银行与百信银行构成母子行关系。以百信银行为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在监管层级上参照母行,由银保监会股份制银行部负责监管。相较之下,目前批复的民营银行均属于城商行,由地方银保监局负责直接监管,在经营范围上受区域性约束。
3、完全市场化。不同于传统银行下设的直销银行部门,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拥有独立的法人主体,在财务、人力、科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与母行保持独立,也就意味着财务上无需并表。这种独立性使得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具备更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的创新机制和较高的自主性。其独特的股权结构融合了“金融+互联网”双重属性,使得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既具备国有控股银行的稳健特性,又具有互联网企业的创新高效特征,也为未来引入更多元化的股东预留了空间。
4、金融科技属性。与传统银行相比,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将金融科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人员占比超过60%,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构建“零接触数字银行”和开放银行模式提供可能。例如,百信银行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家“建在云上的智能银行”,通过构建智能金融大脑,并以金融云和大数据为基础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金融场景领域的应用,打造“智能银行即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足不出户、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务。
5、数字普惠金融定位。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最大的差异性体现在数字普惠金融定位上,依托金融科技能力和开放银行模式,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致力于服务最广泛的个人和小微客户,用户画像呈现下沉化、年轻化、蓝领化特征,以此推动金融资源供给平等化,提升金融服务覆盖人群的多样性。